首页 资讯 正文

临武县伏水洞:撂荒地的重生

体育正文 271 0

临武县伏水洞:撂荒地的重生

临武县伏水洞:撂荒地的重生

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文发(chénwénfā) 唐玉玺 郴州报道 伏水洞,位于临武县汾市镇南岸村西南方,区域总面积有88亩(mǔ),距离(jùlí)村委最近的渡头自然坪都有4里地。自解放以后,村民肩挑手提在(zài)这片贫瘠土地上,修建池塘、种上水稻、玉米、红薯,辛勤(xīnqín)着劳作着。 前些年,受市场经济影响,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,再加上此地位偏路崎,特别是水利设施(shèshī)落后,每逢干旱所种皆颗粒无收,导致大家失去了(le)耕作(gēngzuò)信心,这片(zhèpiàn)田地逐渐被抛荒,不久伏水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甚至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已忘却它的存在。 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,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,实现耕地零抛荒。去年底(qùniándǐ),驻村工作队和支村“两委”,通过“党建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以“村集体+能人+大户”合作模式,决定对伏水洞(shuǐdòng)进行了开发利用。村委会先(xiān)与各村民签订好土地流转协议,然后向社会公开招标(gōngkāizhāobiāo),最后成功引进了福水家庭农场创业人刘世耀(liúshìyào)。 今年2月,刘世耀等人筹措30余万元资金,对原来将即荒废的(de)池塘进行了(le)整体开挖,清理淤泥,堤坝加固;对耕地上(shàng)的杂草、藤蔓、荆棘进行了全面清除,对田埂、水沟作了修整。经过清杂、平土、翻新等一连串工序后,还(hái)在池塘边新建了两个(liǎnggè)鸭棚,引进了8000多羽临武鸭苗,做到了既养鸭又(yòu)蓄水;在水源有(yǒu)保障的50多亩田里(tiánlǐ)种上了水稻,在旱土上插好了红薯,栽起了玉米。同时村里既向上争取到了山塘清淤项目,还协助刘世耀在银行办理了贷款手续,解决了资金困扰。 如今站(zhàn)在远处山岗上眺望整个伏水洞,昔日曾经荒芜的(de)茅草地,现在已焕然一新,宽阔的稻园宛如(wǎnrú)画卷般展开,绿油油的稻苗竞相生长,为这片新颜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。道路蜿蜒伸展在田地之间,截(jié)排水沟环绕着田间,蓄水池也被(bèi)精心布置得恰到好处。特别是池塘中,鸭子“呱呱呱”叫喊声响彻山谷,它们时而在水中悠闲自在,倒影随波荡漾,生动而美丽;时而在堤岸上欢快(huānkuài)地嬉戏着,彼此(bǐcǐ)追逐,为静谧的田园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。 “通过唤醒(huànxǐng)沉睡的抛荒土地,既(jì)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、质量,又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,为粮食安全和(hé)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”支书贺周俊骄傲地说。
临武县伏水洞:撂荒地的重生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