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每天15小时 淄博“麦客”追着丰收连轴跑

体育正文 245 0

每天15小时 淄博“麦客”追着丰收连轴跑

每天15小时 淄博“麦客”追着丰收连轴跑

烈日当空,麦浪翻滚。曾经,农民弯腰(wānyāo)挥镰,麦芒刺背,“麦客”走乡串户帮收麦;如今,智能(zhìnéng)收割机轰鸣(hōngmíng)而过,职业农机手成为夏收主力。

今年夏收,我市300余名“麦客”驾驶收割机南下,从河南到安徽再回山东,每天劳作(láozuò)15个小时。记者通过视频(shìpín)和电话连线,跟踪他们(tāmen)追逐麦浪的(de)千里征程。从镰刀到机械,变的是生产方式,不变的是对丰收的执着。

“一年(yīnián)就等这几天,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。”高青县众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宗生,为(wèi)今年麦收斥资十几万元购入新收割机,其高效性能让作业效率大幅提升。5月23日起,我市“麦客”陆续开赴河南、安徽等地,其中,“淄博(zībó)‘麦客’雄鹰战队”18人于5月26日抵达河南驻马店(zhùmǎdiàn),在万亩麦田中开启跨区(kuàqū)作业。记者(jìzhě)了解到,他们平均每天收割100多亩小麦,从清晨五(wǔ)六点钟,一直忙碌至深夜,端午节期间仍坚守在丰收一线。

(图为麦客在田间(tiánjiān)作业)

如今的收割机智能化程度高、动力足、操作灵敏。在(zài)视频连线中记者看到,董书义启动收割机后,一手(yīshǒu)搭(dā)方向盘,一手握操纵手柄,“就像用遥控器,能随时调节各个部件的运作。”田里的电线杆(diànxiàngān)和田垄,他都能驾着收割机灵活避过(bìguò)。收割机上还标配有空调(kōngtiáo),能有效缓解户外作业的酷暑。作业时,收割机以“回”字形路线穿梭在麦田间,一小时可收割10余亩,大约20分钟左右,收割机的储藏室满载,就有农户开着小车前来,将(jiāng)粮食(liángshí)收起来运走。这样日复一日,一天下来15个小时连轴转,董书义的腿脚天天(tiāntiān)都是又酸又麻,每晚回到住处时,简单洗洗脸上的灰,沾上枕头就能睡着。

“三夏”期间连续作业,收割机的(de)皮带、割台等部位易(yì)磨损或(huò)出现故障。“大家伙把机器看得比啥都重要。”董书义说,不论多晚,收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设备、维护保养。“麦客”们的收割机上,会常备(chángbèi)一个“百宝箱”,常用配件、维修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。

6月2日中午,47岁的(de)董书义蹲(dūn)在地头匆忙地吃了(le)几口包子,喝了些水便又指挥大伙儿开始忙碌。当农机“麦客”的16个年头里,董书义的足迹遍布河南、安徽等地。见到记者(jìzhě)连线采访,一位河南老农凑(còu)过来感慨:“每年盼着山东的收割队来,就像盼亲人一样,他们来了,心里石头才能落了地。”

在驻马店的一些小地块作业时,当地(dāngdì)农民体谅淄博“麦客(màikè)”的不容易,会抢(qiǎng)着提前付钱。“将心比心,怀揣这份信任,我们更要日夜不停地收割,能早一天割完就早一天。”董书义坦言。

“不怕苦累,就怕下雨(xiàyǔ)。”这是(zhèshì)“麦客”们的共识。收割机遇雨无法下地,眼看金黄色的麦穗倒伏田间最是揪心。董书义说,这几天,车队一直在关注河南、安徽等地的天气情况。早到的同行传回消息:已有“麦客”遇雨被困(bèikùn),只能望着淋透的麦田干着急。这种与天气竞赛的紧迫感,贯穿整个“三夏”跨区作业(zuòyè)季(jì)。

“虽然忙活了一天,但没空休息,作业队(duì)还签了其他订单,得赶紧动身(dòngshēn)。”6月2日23时30分,董书义在连线中对记者说,他们准备上高速了。视频中,几名“麦客”正将收割机往拖车上开。记者看到,一辆(yīliàng)20余米长的(de)“大板车”可以装载3台(tái)联合收割机。夜色中,“大板车”驶上高速,在“追逐丰收”的征程中继续前行。

跨区(kuàqū)作业路上,“麦客”们用汗水(hànshuǐ)浸润土地,以技术助力丰收,在现代农业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。

每天15小时 淄博“麦客”追着丰收连轴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